2020-11-18

2020大灣區論壇聚焦醫療健康和新基建機遇探索香港新角色

2020大灣區論壇聚焦醫療健康和新基建機遇探索香港新角色

新聞稿
即時發佈

2020大灣區論壇聚焦醫療健康和新基建機遇探索香港新角色

中國日報香港11月18日電:“2020大灣區論壇”今日在香港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出席論壇。
此次論壇的主題為“大灣區﹕前行啟新程”,由中國日報攜手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廣州市穗港澳合作交流促進會協辦,論壇另設三場研討會,聚焦灣區醫療健康服務、新基建機遇、香港新角色。此次論壇吸引了近400名政商學界人士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其中包括25國駐港總領事。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主旨演講中說,粵港澳大灣區將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他認為,現時應從以下三方面及早做好准備,分別是研究、信息傳達,及社區參與。在做准備工作時,我們應力求改變心態和態度。香港是大灣區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促進國際社會參與大灣區發展方面,亦可發揮其“超級聯系人”角色,例如將國際資本引入大灣區等。

在主旨演講中,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了指導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四個原則:堅持“一國兩制”、合作共贏、把創新和技術放在首位,以及加大對青年的支持和對人才的培養。她表示,中央已經給了香港毫不動搖的支持,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指導下保証國家安全,盡可能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機遇。這對香港發展、社會和年輕人都至關重要。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周樹春在視頻致辭中說:“加快大灣區融合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必經之路。日前中國與亞太多國共同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是全球最大的區域自由貿易協議,必將為地區發展和繁榮注入新的動力,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提供豐富的機遇。”

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席陳立基在歡迎辭中指出,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來說,這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年。近日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聯合發布《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涵蓋八大主要范疇的57項措施,進一步深化粵港合作,大灣區“9+2”城市將受益最大。他認為,雖然大灣區城市之間雖然相互競爭,但是香港永遠不會被取代,因為香港與大灣區的其他城市是相輔相成的。

聚焦醫療健康
首場專題研討會的主題是“疫情影響下的醫療健康服務行業的發展趨勢及展望”,由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馮康主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磷基、中銀集團人壽保險執行總裁鄧子平、武漢亞心總醫院董事總經理謝兆基及全國政協常委胡定旭五位演講嘉賓共同探討大灣區內的城市該如何合作,以促進醫療健康服務業在區內的發展。

關於疫情下壽險行業的發展,鄧子平說:“就新業務的年度保費收入而言,我司在香港的保費收入較2019年下跌約45%,盡管如此,疫情爆發以來,購買人壽保險以提供保障的需求呈上升趨勢,比如醫療險。其次我認為,疫情對壽險行業的影響,尤其是新業務收入方面的影響,較大概率屬短期影響。”

高永文就醫療衛生服務發表了見解:“提供遠程問診以及高水平分級醫療衛生服務,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這包括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建立遠程問診中心,配備視頻會議和診斷支持,目前依然存在有待解決的難題。在醫療責任、法律風險以及專利的背景下,香港以及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是時候齊心協力,創建一套法律和專業框架,以促進信息技術的提高,和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新模式醫療保健服務的發展。”

彭磷基說:“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和政府的壓力。中醫藥仍將會是我們發展的重點。近幾年高科技的發展,也將繼續支持推動線上免費醫療咨詢服務的發展,線上醫療咨詢大大減少了病人在醫院內被傳染的風險。香港具有高水平國際醫療實踐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從中借鑒和受益。但同時,我們仍需要在大灣區內制定出統一的醫療服務政策,以便香港和廣東省在醫療服務方面更好地合作。我非常期待大灣區醫療服務系統的成型。”

胡定旭提到16項便利港人在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他認為:“這些措施為大灣區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很大支持。其中一項政策是,允許大灣區內地城市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注冊藥物和常用醫療儀器。這樣,在大灣區生活工作的人們可以方便及時地享受香港獲批的最新藥物及治療。粵港澳大灣區擁有7000萬人口,這為兩地合作提供了極好的試驗田。”

謝兆基回憶說,他們在疫情期間得到許多組織和慈善群體的幫助,從而才能順利渡過艱難時期。他們同當地政府一起努力,盡所能幫助盡可能多的病人,參與籌建方艙醫院,接收了1000多位病人,並實現了醫務人員無感染、無死亡的記錄。期間,他們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地的幫助,尤其是獲得了香港的支持。最后,謝兆基代表他的父親謝俊明(香港亞洲醫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向大家表示了感謝。

馮康在主持中表示:“遠程醫療咨詢服務、遠程藥劑服務、健康保險和醫療創新科技等,在新冠肺炎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正是由於疫情的推動,加快了這些醫療服務的發展進程。此次疫情也令我們思考,怎樣才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醫療系統。”

聚焦新基建機遇
第二場專題研討會以“新基建 : 啟動經濟増長新引擎”為主題,由智能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會長鄧淑明主持,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鬆、ChoZan及Alarice創辦人阿什莉•加麗娜•杜達羅諾克(Ashley Galina Dudarenok)、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解決方案部副主管郭冠鴻、第一線集團行政總裁曾家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信息科技總監楊德斌及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袁輝擔任演講嘉賓,討論內容包括“新基建”將如何推動經濟發展,並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以及“新基建”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阿什莉•加麗娜•杜達羅諾克表示:“我們已進入‘新基建’的時代,創新科技發展是大勢所趨。發展基建必須要從改變我們做事的方式出發,例如5G的覆蓋率,中國內地的人們已經生活在未來中。如果你想見識一下未來世界,你可以飛去上海或者深圳看看。在大灣區,我們有機會去加入及共享這個美好的未來世界。又比如電子商務,目前中國內地的電子商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將產品在線上線下銷售,而是已經朝著如何打造一個商業生態系統發展。”

鄧淑明說:“中央政府將新基建計劃作為疫情后重振經濟的核心。在香港,我們亦已積極擁抱新基建,而這也有助於香港發展為智慧城市,和周邊城市共同打造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在中央政府新基建計劃的推動下,大灣區很有希望能夠引領全球創新。在2018年全球城市創新指數報告中,大灣區排名第二,這很令人鼓舞。但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繼續努力,以及如何透過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在排名中更進一步,將大灣區打造為一個智慧城市群。”

巴曙鬆談到數字化時說:“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數字化發展進程。在消費層面,人們因疫情被迫待在家中,電子商務、線上教育及線上醫療服務等數字行業正在快速發展,數字化在促進零售、提升生活品質和打造更智能及更環保的城市群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業層面,各行業需要思考如何利用5G、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科技,將工作流程全面數字化,以實現商業模式及機構的升級轉型。”

袁輝認為人工智能對新基建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新基建在於傳統產業如何去擁抱新科技,通過轉型升級,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不論是粵港澳大灣區,整個中國,還是全世界,都處在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人工智能如何能融入到各種場景中,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點。袁輝認為人工智能對新基建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新基建在於傳統產業如何去擁抱新科技,通過轉型升級,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不論是粵港澳大灣區,整個中國,還是全世界,都處在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人工智能如何能融入到各種場景中,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點。

曾家寶表示,同硅谷相比,大灣區享有的資源有很多共通之處,很多城市都在有效率地運行,各城市之間的分工明確。他說:“在香港,我充滿信心,因為我們有一個更加國際化的視野,而且香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去在財務和策略上做出更多規劃。大灣區有很多發展機遇和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我相信大灣區可以發展得比我20年前在硅谷所看到的更好。”
楊德斌說:“在智慧城市2.0時代,許多傳感器被用來收集信息,而這些信息被用來更有效地管理城市。展望未來,這些信息實際上有助於建立一個數字化趨勢,我們可以利用智能科技更好地去規劃未來智能城市。不過,我們需要一套不同的基礎框架來適應創新科技。儘管此前我們已有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管理城市,但這些它們的邊界正在被打破。我們必須在這些規章制度下,呼籲政府、學界及企業共同合作,從不同維度制定出創新的有效方法。”

郭冠鴻認為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作為全球最大的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物流、生產、互聯網、金融和旅游業等領域擁有很大的資源優勢。中國移動香港於今年4月啟動香港地區的5G服務,並已覆蓋了香港94%的城市地區及80%的人口。中國預計在2020年投資1.2萬億發展新基建,這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隨著5G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的應用,將會有更多新的消費場景出現。

探索香港新角色
最后的專題研討會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香港角色”為主題,特邀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伍淑清出席並作主旨演講。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董事局主席陳坤耀主持研討會,WeLab銀行董事局主席及集團資深顧問陳家強、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庄子雄、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五邑大學校長助理王鵬及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五位演講嘉賓共同探討了不同行業間該如何跨界合作,把握大灣區新發展機遇。

伍淑清在發表主旨演講時,詮釋了香港的角色。她表示,在早年已認為香港應與深圳有更多的合作,而今天大灣區發展正好實現了她的願望。伍淑清又表示,雖香港近年的營商環境出現改變,但香港在大灣區中仍存在優勢,因香港有不同行業的專才,也具備各種的國際業務,同時能吸引外資先到香港,繼而往內地發展,而大灣區的發展也能給予香港年青人更多就業機會,不只在大灣區,未來可透過大灣區在全中國發展事業。她又提醒,年青人需“打開眼界”看清楚這些發展潛力,才能把握這些機遇。

盛智文認為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市場,其地區生產總值出奇的高,並且大灣區的實力會越來越強。香港在服務業有很大優勢,有專業人才及香港這個品牌,並且這些都會繼續成為香港的優勢。同時,香港應該把目光放在本地以外的人群,尋找機會,著眼於大灣區這個巨大的東方市場,香港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洪為民認為香港可以借鑒深圳不斷改革和開放的經驗,主動改變,重新思考。在香港參與大灣區和內地發展的角色上,洪為民提出可以進行兩項新的嘗試:一是利用香港在品牌設計和推廣方面的優勢,幫助內地品牌升級,促進“內循環”。二是把香港發展成為人才中心,吸引受中美關系和疫情影響的專業人才。”

王鵬說:“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現當前的重大發展戰略,可以說是關系到我們整個中國包括粵港澳三地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一個發展戰略。大灣區裡有不同的政治、法律和經濟制度,大家在這個區域裡共同合作,能夠創造出跟其他區域不一樣的價值。我認為江門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比如僑胞在海外的聯系、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與香港及其他灣區城市加強海洋經濟、高新科技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陳家強說:“當我們談到‘雙循環’時,我們說的是構建國內國際並行的雙循環。香港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提供海外資本支持國家的‘雙循環’新經濟模式的金融中心?如果能扮演這樣的角色,我認為這會給香港一個很不錯的前景。鑒於中國的發展將會是持久的,我相信很多外資投資商也樂於在中國的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分一杯羹。”

庄子雄談及國內外“雙循環”的新經濟發展格局時,認為大灣區將成為香港企業的本土市場,並為香港企業帶來巨大機遇。隨著香港企業轉向開拓內地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陳坤耀指出,全球化對香港非常重要,上周15個國家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裡程碑。伴隨著全球化復蘇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他希望香港能夠迎接一個更好的外部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大灣區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豐富的土地資源、快速冒升的經濟實力及市場規模,為港澳業界的專業服務和高增值服務提供了更多發展平台。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特區更快恢復經濟動力的重點方向。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在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開始抬頭的國際環境和不利條件下,粵港澳大灣區應如何積極應對挑戰、把握新機,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發展步伐,成為當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有關中國日報亞洲領袖圓桌論壇
中國日報亞洲領袖圓桌論壇(www.cdroundtable.com),創建於2010年,旨在搭建一個由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政、商、學界領袖和社會精英參與的高端對話和交流平台,圍繞亞洲地區經濟、商業、產業和社會發展等具有戰略影響的重要議題展開討論和分享見解,以增進中國與亞洲國家和西方國家的交流和理解。

有關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於2014年,除了探討「一帶一路」的未來趨勢及其帶來的效應之外,也提供推動香港長遠融入「一帶一路」發展的具體建議。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持份者及踐行者,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為政府機構、企業、社團等提供「一帶一路」發展的解讀和觀點,以「超級連絡人」的擔當搭建平台,為香港在宏觀政策支援下尋找更多機遇出一份力。

Sugge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