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灣區對話:中美如何應對開放合作中不確定性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灣區對話:中美如何應對開放合作中不確定性

面對當前複雜的中美關係,加強中美兩國智庫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尤為必要。 7月3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舉行中美智庫線上研討會,雙方專家圍繞中美灣區經濟發展、兩大灣區合作前景、中美關係等議題展開交流。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新的進展,綜研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博士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自啟動以來已經在區域發展規劃對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創新中心建設,以及優質生活圈構建方面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但在跨境要素流動、區域協調發展等內部問題上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此外,本次疫情也給大灣區的跨境運輸、商貿服務業帶來不少挑戰。在談及大灣區面臨的外部環境時,綜研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鐘雄博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自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受到了明顯的衝擊。而因疫情加劇的逆全球化更是使全球供應鏈面臨著斷裂風險,並加大灣區內的企業壓力。因此,如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灣區內各類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協調發展,積極應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對於剛剛起步的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極為重要。

對於中美貿易摩擦下的灣區經濟發展,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所長肖恩·倫道夫表示,當前中美關係面臨著困難,這也給兩大灣區間的科技和經貿往來帶來考驗。對於近來“中美脫鉤”這一問題,肖恩·倫道夫認為,一些在華美國企業的供應鏈的確面臨財務和運營方面的挑戰。考慮到目前的形勢,將業務從中國分散出去或擴大在中國以外的製造業務主要還是階段性、戰略性選擇,這並不會改變整個供應鏈生態,中國依然是全球具有極大活力的市場。例如舊金山灣區企業在中國市場獲益頗多,這是可以親身感受到的好處,中國企業也與美國企業形成了分工協作的關係並從中獲益。所以保持正常的貿易往來對中美未來經濟發展的益處良多。

對於未來兩大灣區合作的前景,雙方一致認為,由於兩大灣區都深入融入到全球產業鏈當中,同時具備龐大的市場,市場合作與良性競爭,客觀上將有利於中美兩國經濟發展,也能為全球經濟帶來正向的外溢效應。在談到未來兩大灣區具體合作的路徑時,綜研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博士則提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醫療、環保領域將衍生大量藍海市場,兩大灣區在上述領域均具備相應技術優勢。雙方應通過優勢互補來培育新的商業機會,增強各自區域的經濟實力,拓展合作空間。另外,可加强两大灣區地方立法機構的交流與溝通,並在此基礎上推動雙方地方政府在經貿、人文等各領域合作,以此來緩解中美關係不穩定給兩大灣區企業帶來的市場壓力。

在提及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對中美關係走向的影響時,肖恩·倫道夫認為,中美競爭具有長期性的特點,目前兩國已由貿易摩擦上升到金融、科技、國際輿論、國際規則等多領域的博弈。無論是共和黨的特朗普或是民主黨的拜登最終勝選,中美在敏感領域的分歧和競爭都將長期存在。但相比特朗普政府,民主黨陣營在對外政策方面更傾向於回歸到美國傳統的全球化戰略上,並通過外交手段來處理中美關係議題。這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對華政策已經得以體現。因此他建議,未來中美兩國在重大問題上仍需加強溝通,共同協調立場以解決爭端。此外,肖恩·倫道夫認為,香港問題現在仍是中美兩國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美國政府對香港的政策調整也必定涉及國內不同利益集團或群體的利益來考量。從近期來看,港區國安法可能會影響到一些跨國公司在香港的投資。但從長期來看,該法案對香港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影響有多大尚待觀察。但只要香港仍然作為一個法治之地和自由社會,香港仍將繼續發揮其獨特價值和作用。

最後,雙方表示,當前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期。加強溝通,化解分歧,避免衝突擴大才是理性做法。中美兩國可以進一步通過增加民間交流和雙邊協作來增進互信,努力尋找和擴大合作領域。

(資料來源﹕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Sugge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