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中日合作:新形勢與新機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中日合作:新形勢與新機遇

在當前疫情蔓延,逆全球化思潮加劇的背景下,各國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作為東亞兩大經濟體,中日兩國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應對疫情風波帶來的影響,將對維護區域及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基於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於6月28日舉辦“中日合作:新形勢與新機遇”線上研討會。來自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美國聯博資產管理公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及綜合開發研究院專家圍繞中日間合作的現狀與前景進行討論。

從“製造”到“智造”,推動傳統經貿合作升級

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與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影響著中日兩國間的正常經貿往來。如何共同應對疫情下市場及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成為中日間合作的一大考驗。為加強中日間企業交流,提升未來合作的質量與水平,雙方應積極尋求經貿合作新機遇。

一方面,除了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幫助在華日企實現復工復產,增強日企在華投資的信心。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兩國企業應在產業鏈中找准新定位,形成中日企業合作新模式。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中日傳統的中低端產業鏈分工合作模式面臨轉型升級。中國可以藉助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近年來積累的技術經驗等優勢,吸引更多日本企業參與新興領域的合作。例如針對疫情之下迎來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新業態,中日企業可各自發揮大數據技術與優質服務等特點,實現優勢互補,為兩國間的投資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共同維護自由貿易,有效應對逆全球化風險

面對全球疫情導致的逆全球化壓力,經濟合作在未來中日關係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出口為導向的中日兩國經濟需要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市場。同時,作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重要參與方,中日應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將應對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作為協調兩國行動的重要目標。

在具體實踐中,中日兩國應繼續致力於保持貿易投資市場開放,在貨物、服務、投資便利化等雙方擁有較高共識的領域優先實現階段性協定,包括推動原產地規則和相互認可等機制的簡化、減少貿易壁壘、幫助企業降本減壓,以及推動中日進出口貿易的穩步增長。同時,應繼續發揮兩國產業互補優勢,在RCEP的製度框架下推動全球供應鏈在東亞的升級,形成東亞區域內“生產—銷售—消費”的閉合循環,以減少疫情下國際市場萎縮帶來的負面影響。

以需求為導向加強金融合作,維護區域金融穩定

中日兩國在貿易、投資等領域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中日經濟依存度也保持著較高水平。雙方緊密的經貿往來也為中日兩國間加深金融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兩國之間的相互需求日益增大,中日發展互利互惠的金融合作關係既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也對維護疫情衝擊下的亞洲金融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中日兩國應繼續強化金融合作機制,在多邊金融組織框架下對接兩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尋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實現互利共贏。其次,自2015年起,中日兩國在人民幣離岸業務合作領域進行了積極嘗試,如借鑒歐洲美元市場發展的經驗,通過簽署中日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等方式支持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借鑒日本“黑字還流”計劃經驗,通過亞投行、絲路基金、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等平台支持日資商業金融機構參與和服務人民幣海外投資項目;同時還借鑒歐盟與伊朗探索建立特別結算機制的經驗,通過成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吸引日資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未來,中日兩國應從戰略高度謀劃全球經濟金融發展格局。

拓寬兩國合作邊界,加強在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合作

自中日復交以來,兩國在政府和民間兩個層面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資金合作,其中主要是日本向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ODA)。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由ODA的接受者轉變為提供者,兩國的合作重心開始轉為聯合提供國際公共產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就是實現合作的重要平台。除了通過“一帶一路”等提供“地區性公共產品”,中日還應在“全球公共產品”的供應方面加強合作。

近年來,美國多次採取退出國際多邊組織等具有孤立主義色彩的行為,對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帶來了嚴重影響。此次疫情爆發是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面臨的一次重大挑戰,各國命運相連、休戚相關,也為中日加強國際公共衛生合作治理、建立公共衛生產品的提供機制提供了契機。作為全球第二及第三經濟大國,中日兩國應該同心協力,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於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兩國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的合作顯得尤為迫切。

(資料來源﹕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Suggested